受访者供图 其中,αβT细胞的识别机制研究分别在1980年和1996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洪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20 7:21:4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施炜雷:挑灯夜战只为找到微弱信号 施炜雷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而今晚他用熬夜来对抗的是一道技术难题。
当面嘲笑困难 在科研工作中,施炜雷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一直在琢磨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到工程应用中读研时,他则选择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理由是离得近、比较了解。那段时间,他在打下基础的同时,也找到了原有专业背景与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开展器件与系统的辐射效应研究与系统级抗辐射设备的开发。专业背景为光机电一体化的他在新的工作中却要应用核物理、半导体物理及微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其中过半知识他都没有接触过,只能重新学习。
李豫东知道除了一件事以外,没有什么能让施炜雷如此狼狈。该死的代码又崩溃了,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代码。在那之前,我已通过学术论文认识他很久了:作为在世界上代表中国生物材料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先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在生物材料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SCI论文,开辟了骨诱导生物陶瓷的研究领域,成为世界生物材料界的顶尖专家之一。
在那个年代取得这些研究成果显得尤为珍贵。2020年5月,以首位亚裔学者身份荣获第14届Acta Biomaterialia金奖。素不相识的学生有家庭困难,他挺身而出、带头捐款。1999年在该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开放性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专业研发机构。
加入张先生团队后,我也曾在不同场合说过,我的脑门上刻着张兴栋3个字。先生为人的真善美和大家风范与其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呼应,充分印证了大家常说的做事先做人。
先生桃李满天下,认先生为师的,远不止他自己的学生,因为先生从各方面在各阶段帮助过太多人,这些人(包括我本人)都认先生为师。先生则提醒我说,川大的校训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兴栋现在在培养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时一再强调:一个有生命力的科学工作者,一定是经历了摸爬滚打出来的。付小兵院士就不止一次说过,张老是我这代院士的上一代院士,我们非常尊重他,不仅因为张老是前辈。
2005年,被印度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学会授予国际著名生物材料专家的沙马奖。2014年2月,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一封来自浙江的感谢信让他记忆犹新。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张兴栋与其科研团队围绕这一重大发现开展了大量研究。
先生有着超越常人的包容、处变不惊和坚韧的意志力。书呆子出不了科研成果,要去做实验,不能光模仿,要有创新和挑战传统的精神。
①2012年6月,师昌绪院士为张兴栋院士(右)颁发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聘书。我虽然不懂医学,但是懂材料,并与医学专家合作。
功成名就后,张兴栋并没有追求个人享乐。临近高考,张兴栋把目标锁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但遭到班主任郭耀的反对:祖国建设急需人才,你应该去学理工科。随后,与华西口腔医院院长陈安玉合作,成立了口腔种植研究协作组,深入开展牙种植材料的研制与应用。21世纪初,发现亦可诱导软骨等形成的材料,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即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可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方向。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因为张兴栋先生。1953年9月,张兴栋升入成都七中高中部。
现在使用骨诱导材料,植入鼻梁的假体最终可以长成真正的骨头,让真假鼻子浑然一体,这项技术至今已有20年的临床应用,没有出现过意外情况。上世纪80年代初,他研发出生物活性人工骨、涂层牙种植体和人工髋关节等。
1960年他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担任物理系教学秘书。(本文节选自《贺张兴栋先生从教60周年纪念册》,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系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3-09-15 第4版 印刻)。
他所负责的研究组被评为全国先进科研集体。无数次加班,他成了方便面专家,也成了吃外卖的专业户。
二则可以引进人才,推动中心的建设。张兴栋现在还饶有兴趣地回忆:我读初中的时候,一、二年级都要补考音乐,这对一个在文工队工作过的人来说,简直是个笑话。但略有恢复,他就要求出院,回到心心念念的工作岗位上。2006年任国际生物陶瓷学会主席。
这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最初就来自他早年在物理实验室制作模具、与企业合作研制钻头的过程中。由羟基磷灰石牙种植体研究开始,经历了磷酸钙陶瓷可诱导骨理论研究再到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其研究和被认可的道路异常艰辛。
1976年2月,等离子喷涂人造多晶金刚石钻头被四川武胜川中矿区应用于超深井钻探,成功钻探了中国第一口超深井6011米的龙女7002井。1978年,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获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加入先生团队后的这些年,我在先生带领和指导下工作,并有机会亲历了中国和世界生物材料史上的重要会议和活动。与会科学家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无生命的生物材料怎么可能诱导有生命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或形成?一时间,非议声不断。
三则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人受益于研究应用的成果。2000年,张兴栋被世界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授予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FBSE)。他的团队最新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也应用于治疗骨肿瘤和预防肿瘤复发方面。1989年,在张兴栋的组织联系下,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及联邦德国口腔种植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生物材料和口腔种植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由此,张兴栋开始深度介入口腔医学材料的研发,并逐步发展到颌面骨骼修复材料、人工骨替代材料等领域。(作者系张兴栋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小组成员,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档案馆) 1956年,张兴栋在四川大学荷花池畔。
2015年11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初中时期,用张兴栋的话来说,他是一个费头子娃娃,爬树、下河摸鱼、旷课,早自习躲在宿舍睡懒觉。
1988年,张兴栋与陈安玉合作研发的我国第一个牙种植体等离子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基牙种植体问世。这时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张兴栋开始转型,从超硬材料转向生物活性材料研究。